2013---2014年安徽省高考信息解读
(三个部分的内容)
一、对《考纲》《考试说明》的态度和把握
二、安徽省近五年语文命题的分析和理解
三、对2014年高考的几点思考
一、对《考纲》《考试说明》的态度和把握
(一)对《考纲》《考试说明》的态度
1、认真研读《考纲》,正确把握《考试说明》精神。
2、对《考试说明》中的变化部分要有足够的重视、明确的理解和准确的解读。
例如:《2012年高考说明》“现代散文阅读?阅读文学类文本?探究”(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中这样表述“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2013年高考说明》本部分内容表述为“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一区别在两年试卷中是这样体现的:
2012年高考试题现代文探究题是: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 :“我”放得下。“我”与父亲谈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2013年高考试题现代文探究题是:
14.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8分)
【解析】见识,指明智、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从文中对旅游景点的判读——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对樱桃悲春的新解释——应该说与时代的关系太密切了。
与之相类似的高考散文有《在山阴道上》《海南杂忆》
3、注意《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点,但不可咬词嚼句,一个字的变化并不能代表有多少“微言大义”。
(二)对《考纲》《考试说明》的理解
1、注意《考试说明》的普遍指导意义
《考试说明》对试题的题量、类型、选材特点、考查要求,考查层级有着较为基本的指导意义,在复习中不需要再去过分增添或做更多的补充和猜想。
2、注意《考试说明》的明确内容和限制范围
例如:“文言虚词”的考查就较明确的限制在18个虚词内,而“文言实词”的考查则体现在《考试说明》的“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并没有受120个实词的限制,但突出了 “出现频率高”等条件。
“文言句式”的考查则明显在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词类活用”这一范围,对于平时教学中的“为动句、定语后置句”则没有涉及。
“病句类型”考查的很明确基本就是六大类型。
3、从近几年试卷看,重在把握试题特点和规律
综观2006-2013共八年的语文试卷,在形式和内容上基本保持“稳中有变”,但变化的内容并不过分影响教学,而对有些规律似乎没必要去重视。
例如“安徽地方特色”。“诗歌鉴赏”《琅琊溪?欧阳修》《小孤山?谢枋得》,“文言文阅读”考了安徽地方的人物传记,但与试题理解和答题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成语使用”重在对成语含义和用法的准确理解,再结合语境进行理解推测,不可过多去强调所谓的“对象错用、褒贬误用、望词生义”等等
最关注的大阅读,主要是文体问题,也不需要做太多的猜想。
4、几点提醒:
(1)第一年提出的考试内容或形式变化,往往只是提醒而非本年度考试兑现。
(2)近几年多次提到的考试变化,而未能在试卷中体现的应该注意。
(3)有些题型中个别字词的变化往往体现在试题的审题要求中,应该是在训练学生做题时强调审题的细微差别。
2014语文高考解读(教师版)
附件(点击下载保存或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