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近期开展了一系列以提升教师幸福感为核心的心理健康二次培训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实践分享和团队建设等多种形式,全面赋能教师队伍,践行'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念。这些培训不仅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专业提升,更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教育生态。学校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活动体现了学校“教师幸福了,学生才能幸福地学”的育人思想,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实现用关爱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
学校近年来将教师心理健康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抓手,深刻认识到'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这一教育真谛。在全国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诊断'向'重预防'转型的大背景下,学校积极响应舒城县教育局关于心理健康教师二次培训的号召,开展了一系列以提升教师幸福感为主题的专题培训活动。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成长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氛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心理状态良好、充满幸福感的教师,能够创造出更加积极、包容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我校的培训理念源于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刻洞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期望的日益提高,教师面临着来自升学压力、课程改革、家长诉求等多方面的挑战。学校管理层意识到,要真正实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想,必须首先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和职业幸福感。为此,学校确立了'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的工作思路,将教师心理健康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
此次二次培训活动特别强调“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的'从重诊断到重预防'转型建议高度契合。培训不仅面向专职心理教师,还涵盖了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旨在打造一支'人人都是心理保健师'的教师队伍,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自我调适技巧,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互动与共同提升。我们相信通过教师幸福感的提升,最终实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